【海外故事】乞力马扎罗山下的清泉笔记 |
|||||
|
|||||
达累斯萨拉姆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2008年的那个午后,何辛刚踏上这片土地,就被一场热带暴雨浇了个通透。二十分钟后,雨过天晴,整座城市在氤氲水汽中焕发出翡翠般的光泽,火红的凤凰花瓣洒落一地。望着这片被雨水深情眷顾的土地,他实在难以将眼前景象与“缺水”二字联系起来。这个疑问,直到他走进城市肌理深处才得以解开,也由此开启了一本写满三年时光的“清泉笔记”。 水滴之痕 在达市水利局官员萨马塔的带领下,何辛第一次真正走进了达累斯萨拉姆的日常。KUDUCHID区的十七个社区里,公共水龙头的数量少得可怜,最艰难的两个社区竟要共用唯一的一个取水点。正午的烈日下,取水的队伍蜿蜒如长龙,各色水桶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光。妇女们头顶水罐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孩子们的嬉闹声与水桶碰撞声交织,偶尔还会爆发出因争抢水源而起的争吵。 “何,你看,这就是我们的日常。上天赐予我们丰沛的雨水,却让我们留不住它们。”萨马塔的声音里带着无奈的叹息这句话像一根细刺,轻轻扎进何辛的心底。他想起童年时偶尔停水带来的不便,与眼前日复一日的等待相比,那份短暂的不便简直不值一提。 夜幕降临时,何辛在台灯下翻开崭新的笔记本,在扉页郑重地画下一个水滴的形状。这个简单的符号,从此成为他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全部意义。 何辛深知,如果只是关起门来研究图纸,永远无法解决当地最真实的问题。他决定走进社区,倾听当地居民的声音。语言是第一个障碍,他开始磕磕绊绊地学习当地的语言,斯瓦希里语,与居民交流,记录下每个水龙头前的故事。 他看到一个瘦小的男孩,每次都要扛着几乎与他体重相当的水桶,后来他才知道,男孩是在为年幼的妹妹和生病的母亲取水;他注意到几个公共取水点的石阶,因为被无数双脚经年累月地踩踏,表面已经被磨得异常光滑,甚至微微凹陷,诉说着取水的不易与艰辛;他还记得一位总是穿着鲜艳裙子的妇女,即便在漫长而焦灼的排队等待中,她也常常轻声哼唱着当地的歌谣。那歌声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坚韧与乐观。 这些鲜活的场景,都被何辛认真地记录在笔记本上。对他而言,这些不仅仅是人文素材,更是他理解这项工程意义的钥匙。他明白了,他要建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供水系统,更是要改变那个小男孩、那位妇女,以及成千上万像他们一样的人的生活。这份理解,成为了他日后克服一切困难最深层、最持久的动力。 与此同时,他还要面对另一个挑战——菲迪克条款。这本国际工程合同范本如同天书般晦涩难懂,但他深知这是打开国际工程的锦囊。于是,白天他继续走访社区,夜晚则独自在灯下研读条款。两个月后,他写满了三本笔记:一本记录管线数据,一本解读合同条款,还有一本,记着斯瓦希里语的只言片语、热带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取水点前的人生百态。 这三本风格迥异的笔记,恰如三棱镜的三个切面,共同折射出海外工程的完整图景。它们不仅为项目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更为这片土地画下了第一张有温度的水文图。 活水之智 时光如水般流淌,一年后的工程现场,管网如血脉般在城市肌理中延伸。就在胜利在望之际,政策变动让最后一批DN1500毫米管道滞留海关。项目部的会议室里,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花钱买时间”的声音占据上风,雨季的魔咒高悬头顶,三个月后暴雨将至,届时所有开挖的沟槽都将变成沼泽。 何辛坐在会议室角落,眼前浮现出初抵达市时的画面:那个扛着水桶的瘦弱男孩、那些被磨得光滑的石阶、那些在烈日下排队的焦灼面孔。 “等等,让我说说NEW BAGAMAYO区的情况。”何辛站起身,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他取出夹在笔记中的黑绵土样本,这是他在前期摸排时特意收集的。 “如果我们把回填厚度从20厘米增加到40厘米……”他走到地图前,没有谈论清关的难题,而是说起了土壤的力学特性。这个大胆的构想,让所有人的眼睛为之一亮。 其实这个想法的种子,早在走访社区时就已经埋下。那时他注意到,当地居民在建房时,会根据土质特性调整施工方法。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给了他启发。在等待实验结果的三个昼夜里,何辛反复翻看笔记给他信心的画面。既然当地人能在艰苦环境中找到生存之道,他们也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验的三天里,何辛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排队取水的身影。当检测报告确认新方案完全可行时,他在笔记上画下第二个符号:一道柔和的波浪,穿过了坚硬的岩石。这个以柔克刚的智慧,不仅为项目抢出了宝贵的时间,更让他深刻体会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有时最坚硬的问题,需要最柔软的智慧来解决。 最终,他们赶在雨季来临前完成了沟槽土方回填。当第一滴雨落下时,夯实的新土已如铠甲般保护着地下的管道。望着窗外的雨幕,何辛第一次感到如此安心——这一次,雨水不再是威胁,而是与地下的清泉共同滋养这片土地的甘霖。 雨水敲打着窗棂,这一刻,他深深体会到,海外工程不仅是技术的输出,更是智慧的对话,与土地对话,与人民对话,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清泉之忆 2010年的达累斯萨拉姆,雨季如约而至。工程进入最后的试压阶段,何辛负责的50公里管线,被精确分割成500多个测试段。这是一项需要极致耐心的工作,每一个百米管段都要经历注水、升压、保压、检测的完整流程。 每天清晨,当初升的阳光刚刚洒满街巷,何辛就带着他的小组出发了。他们穿行在熟悉的道路上,眼前的景象却与两年前截然不同。那些曾经排着长龙的水龙头前,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水台,石阶上的凹痕还在,却再也看不见焦灼等待的人群。压力表指针的每一次稳定跳动,都在无声地宣告,又一片街区即将永远告别缺水的历史。烈日下,他们仔细记录着每个数据;深夜里,他们打着手电检查每个接口。这份坚持,不仅源于职业操守,更源于内心深处那份对生命的尊重。 在测试间隙,何辛喜欢观察这座城市因水而发生的变化。曾经因争抢水源而争吵的居民,如今会在树荫下悠闲地聊天;那些总是帮着扛水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读书。一位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崭新的管道,眼中闪着泪光:“我等了六十年,终于等来了自来水。”偶尔有好奇的孩子围过来,何辛会用熟练的斯瓦希里语说:“Maji milele(永远的水)。”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笑着,那笑声清脆悦耳,比任何音乐都要动人。 2011年工程竣工那天,当清冽的自来水通过崭新的管网涌入千家万户,何辛在笔记的最后一页郑重写道:“三年,我们带来的不是水,是时间;我们铺设的不仅是管道,是希望。”这句话承载着他在达累斯萨拉姆一千多个日夜的感悟。看着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欢快地涌出,他深深体会到这项工程最本质的意义。 离别的那天,达累斯萨拉姆又下起了雨。但这一次,何辛知道,雨水不再是这里唯一的水源。在乞力马扎罗的雪顶之下,在中国的清泉流淌过的地方,新的生命正在悄然生长。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管网,如同写在大地深处的诗行,默默讲述着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之间关于水与生命的故事。多年以后,当清泉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欢快流淌,当孩子们在自来水龙头下嬉戏玩闹,总会有人记得,曾经有一群中国的建设者,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为这片干渴的土地带来了永不枯竭的希望。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