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为基 以担当为责
|
||||
|
||||
在企业质量保障体系中,水环境公司工程科技部不是站在一线的“纠错者”,而是藏在方案里、守在流程中、冲在难题前的“技术后盾”。他们以专业为笔、以责任为墨,把“质量第一”的要求,写进每一份技术方案内,在每一次现场指导中、每一项管理举措里。 事前预防 以技术 “排雷” “项目未动,技术先行”是工程科技部守护质量的核心原则。在雄东管廊项目开工前,工程科技部牵头组建技术攻坚小组,将传统流程化图纸会审升级为精准化隐患排查工作。 该项目管线类型复杂、交叉施工场景较多,项目提前启动BIM模型建设工作,技术攻坚小组逐页核查管廊内机电管线排布细节,利用BIM技术构建1:1三维模型,并通过Navisworks等专业软件开展碰撞检测,反复模拟管线交叉路径,最终精准识别出多处管线碰撞及预留洞口位置偏差问题。 技术攻坚小组第一时间联动设计单位调整管线路由,明确避让方案。若待现场施工后再进行整改,不仅需拆除已浇筑结构,还将遗留渗漏、空间不足等永久性质量隐患。通过提前化解管线碰撞问题,有效减少返工成本与工期损耗,保障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当项目管线安装工作顺利完成,现场技术员反馈“零返工、零隐患”时,工程科技部更加坚定:依托技术手段提前把控风险,是为工程质量筑牢的第一道“安全屏障”。 事中攻坚 以方案“破局” 技术支撑既要“及时雨”,更要“长效药”。在东丽区务本河泵站扩建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棘手问题——通过试桩的6根桩,检查共计600个点,其中合格点为524个,水泥搅拌桩一次验收平均合格率为87.3%,达不到创优要求的90%合格率。 若不能解决问题,会严重影响项目创优目标的实现。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验收质量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影响水泥搅拌桩验收合格率的症结是桩身强度不足。为此,工程科技部立即抽调技术骨干赶赴现场,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旁站记录。 通过前期调查分析、现场测量及试验,找出了“复搅次数少”和“提升速度快”两个主要问题。工程科技部制定了采用优化叶片设计、“六搅两喷”施工工艺以及引入智能化监控等应对措施,最终一次合格率达到了96.3%,实现了质量的显著提升。 问题解决后,工程科技部没有止步,而是结合这次经验整理出《水泥搅拌桩作业指导书》,把钻进压力、钻进速度、喷浆量等关键要点,配上现场施工照片和记录表单,下发给所有相关项目。工程科技部清楚,一线需要的不是“事后补救”的办法,而是“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技术规范。工程科技部的支撑,既要解燃眉之急,更要筑长效之基。 事后赋能 以服务“传技” 质量管控的终点,从不是问题整改的完成,而是技术经验的沉淀与一线能力的提升。工程科技部始终坚信,只有让每一位施工人员都成为质量标准的“明白人”,才能真正筑牢质量防线。为此,工程科技部构建了“问题溯源-技术拆解-全员赋能”的闭环服务机制,把事后服务变成传递质量理念、传授实操技能的关键环节。 在雄安新盖房一标段项目人行道施工中,压模混凝土一次验收合格率较低,存在“裂纹较多”“表面平整度差”等问题。工程科技部了解到问题后,第一时间组织技术骨干赴现场勘查,通过对施工区域实地检查、数据统计,结合分层法、排列图等分析工具,锁定“抹平压光用力过度”“强化剂撒布不均匀”为关键症结。 随即,工程科技部组织召开专题技术分析与交底会,将问题背后的施工工艺、材料控制等关键技术要点逐一分解,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案:一是增大大抹刀收光工艺,明确初凝后大抹刀收光、终凝前小抹刀精细处理边角的标准;二是划分强化剂撒布区域,按4.5kg/㎡标准用量,采用“2/3用量先撒边角再抛大面、1/3用量二次补撒”方式。 为确保技术要点有效落地,编制了《压模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通过分区域试点施工、现场实操带教、全员技术培训等方式,向一线施工人员全覆盖传达工艺要求与质量标准。最终,成功解决同类质量问题复发隐患,还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标准纳入企业工艺汇编,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工程科技部作为企业质量担当,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发通知、查问题,而是走到一线去,把技术标准讲透、把操作要点教会,让每个施工人员都能“懂质量、会质量、保质量”。通过面对面传技、心贴心服务,让质量意识真正融入每一道施工工序内、每一位员工的工作习惯中,最终构建起“人人重视质量、人人掌握标准、人人参与管控”的全员质量守护格局。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而技术是守护生命线的“硬支撑”。工程科技部工作人员,没有机会在工地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每一份精准的方案、每一次及时的指导、每一个优化的流程,都是工程科技部对“质量”最真实的承诺。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