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故事】波兰奥得河畔的电建劲旅
|
|||||
|
|||||
当西方管理学的严谨逻辑邂逅东方智慧的深邃哲思,会碰撞出怎样绚烂的火花?一群来自中国与波兰的工程师,用十三年的坚守与协作,给出了震撼人心的答案。而我,有幸在波兰奥得河防洪水库项目的五年时光里,亲身见证了这场跨文化的深度融合与辉煌成就。 初遇:200年木屋下的“轻装上阵”,信任筑基 2019年10月31日,一个对于我而言意义非凡的日子。带着十年电建生涯的沉淀与七年海外项目的历练,我踏入了波兰奥得河防洪水库项目管理部的大门。初来乍到,我便被中方管理团队的精简高效所震撼:项目经理、总工、商务经理、副总工,再加上两位朝气蓬勃的应届大学生,这六人便撑起了管理部下属两个项目的核心骨架。 “欧洲,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与非洲截然不同。我们要让波兰团队真正融入我们,同时也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项目经理的一席话,如同灯塔般照亮了我跨文化管理的新航程。项目主办公室,一栋承载着200年历史的石头木屋,成了我们共同奋斗的见证者。二楼悬挂的一张合影,悄然诉说着一段深厚的情谊——照片中的波兰员工,皆是2012年弗罗茨瓦夫防洪项目的老班底。当年项目圆满收官后,公司诚邀他们赴华参观,这份跨越国界的信任与尊重,让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全员追随,从现场经理到各专业工程师,核心团队整体平移至水库项目。正是这份长期积淀的默契与信任,让中波双方的理念得以迅速穿透层级壁垒,直达施工一线,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攻坚:“变则通”的智慧,凝聚国际合力 项目开工一年多,挑战接踵而至。进场路的建设进度缓慢,仅修了不到2公里;设计缺陷更是导致大坝主体工程陷入停滞,整个会议室被沉重的压力所笼罩。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东方的古老处事哲学,在此刻成为了我们破局的密钥。中波团队迅速打破文化隔阂,形成了多元化的解题思路。测量队对现场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勘察,实验室则密集开展地基承载力等一系列实验。最终,我们证实了进场路、大坝基础、借土场的地质条件与原设计存在显著差异。合同部随即启动变更与索赔程序,组建专班与设计师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沟通。此时的团队,已无“中方”“波方”之分,只有“解决问题”这一个共同而坚定的目标。 这场攻坚战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我们成功取消了多项高成本、高难度的工作内容,采用了更为经济、高效的替代设计方案,不仅化解了工期风险,还实现了效益可观的二次营销。 2020年,疫情席卷而来,项目部迅速部署防控措施,中波员工之间见面先问身体与生活状况,再谈工作配合。这份跨越国界的关怀与温暖,让合同变更、延期补偿等关键条款均得以圆满达成。 2023年10月31日,项目顺利拿到TOC证书,正式迈入了质保期的新阶段。 离别:以“家”之名,温暖延续 五年时光匆匆流逝,但那些温馨而美好的记忆却永远镌刻在心间。我学会了用波兰语唱生日歌,记得第一次生日时,中波同事们凑钱为我精心准备了蛋糕,会议室里洋溢着满满的仪式感;我记住了“Teraz(现在)”这个词,每当出现问题时,波兰同事们总会坚定地说:“现在就解决!”我参加过西方婚礼,更深刻理解了他们对合同的严谨态度与对细节的极致深究。 而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休假返波时,我总会带上最具特色的中国绿茶;举办中国派对时,让波兰同事们感受白酒的醇厚与魅力;讲述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时,传递着“集思广益、尊重个体”的团队理念。 随着项目逐渐进入收尾阶段,“如何妥善安置员工”成为了管理团队的首要任务。我们结合每个人的特长与各项目的实际需求,进行了精心而细致的安排:人力资源经理被推荐至波兰S74公路项目,测量工程师调至S6公路项目,其余人员也均得到了妥善而周到的安置。 2025年,我怀着不舍的心情,踏上了前往塞尔维亚新萨瓦河大桥项目的征程;同年7月31日,莎莱尤夫水库项目也收到了履约证书,标志着波兰奥得河防洪水库项目管理部所属的四个项目合同责任全部圆满关闭。 在波兰,项目收尾时员工提前离职是常态,但水库项目的所有员工却无一人提前申请离开——他们早已把中国电建当成了自己的家。 传承:水库之光,映照波兰大地 如今,虽然水库项目已经圆满落幕,但电建精神却在波兰大地上得到了延续与发扬。当年参与项目的员工中,不少已经成长为欧洲公司所属项目的管理层与决策层的中坚力量。从2012年的拓荒者到如今的传承者,我们以文化为深厚的土壤,以团队为紧密的纽带,以专业为坚定的信条,让中国电建的传奇故事在“一带一路”的宏伟版图上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奥得河防洪水库项目中波员工合影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