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正当时】测绘专业技术助力项目高质量发展
|
|||||
|
|||||
在青岛地铁15号线一标段二工区的地下深处,2台盾构机正以毫米级精度持续掘进。这条全长2.36公里的隧道,串联两座车站与两个区间,每一米的稳定推进,都离不开设计院测量队的守护。他们是施工现场的精准标尺,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过硬的专业技术,为工程高质量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而这支队伍的技术主心骨,正是测量负责人卫康。这位常年穿梭于地下深处,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用手中的测量设备为盾构机精准导航,为项目的安全与高效建设筑起了一道道“毫米级”的坚固防线。 全流程布控,精准不怠 测量队的工作贯穿项目建设始终,为地下工程织就了一张严密的“神经网络”。他们的每一步操作,都为隧道掘进提供了方向感、平衡感与安全感。 控制网复核:在深埋地下的隧道里,每一项测量工作中的细微误差累加起来都可能在数公里的掘进中被放大。为此,卫康带领着测量队平均每月都要对工区内控制网进行一次系统复核。并对多次测量数据建立台账逐点比对,反复检核测量基准点。有一次,在办公室处理洞内导线数据时,发现测量精度始终达不到要求。他们连续进行了几次复测,结果依然如此。队员们有些气馁,卫康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像一位“侦探”般,仔细询问了每一次测量的细节。他翻看控制点数据台账,比对前后多次测量的变化,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一个看似稳定的托盘点上。他立即带领同事重返隧道,进行实地勘察。黑暗中,他们用手电筒反复检查着那个托盘点。果然,在仔细观察下,他们发现这个强制对中托盘底部的一个螺栓有轻微的松动痕迹。虽然肉眼几乎无法察觉,但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位移,导致了所有后续测量数据的偏差。卫康立即指导队员使用另一个控制点和重新测量,最终,数据精度完全符合了要求,及时纠正了这个肉眼不可见的错误。确保整条隧道内控制点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为盾构机提供一条“看不见的轨道”。 盾构导向:由于盾构机持续掘进,其精密导向系统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强振动和泥浆飞溅的恶劣环境之中,为确保导向数据始终稳定可靠,卫康和他的测量队员们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保障措施——他们不仅增加换站频次、加强全站仪的防护,更实行了24小时待命制度,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正是这份责任感,让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一个深夜,城市已经沉沉睡去,卫康的手机却骤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盾构机机长焦急的声音:“盾构机姿态突然中断,无法判断方向了!”由于失去了精准的姿态数据,这台巨大的掘进设备失去了方向感。卫康听到此消息后没有一丝犹豫,迅速赶往现场。到达后,他没有急于测量,而是先冷静地分析可能的原因。是设备故障,还是环境干扰?亦或是数据偏差?卫康爬上狭窄的台车,在只能弓着腰、几乎无法直立的空间里,一点点地检查。最终,他发现是盾构机掘进产生的振动,导致导向系统内部某个传感器松动,从而导致姿态数据显示不出来。找到问题后,卫康立即带领团队进行紧急处理,恢复了导向系统的正常功能。随着屏幕上数据重新开始跳动,盾构机就像“重获光明”一般,再次沿着设计轴线稳步前行。 管片姿态监测:除了对盾构机导向系统的实时守护,测量队员每日对管片姿态进行测量,在掘进速度较快时,会加密至每推进10环测量一次管片姿态,以确保成型管片姿态偏差符合标准,并为盾构机掘进方向提供准确引导。在日常测量过程中,队员还会对前几日拼装的管片进行搭接复测,全面核查管片在水平与垂直方向是否存在位移,切实保障隧道施工质量与结构安全。哪怕是一两毫米的差异,队员们也绝不放过,力求隧道线型如拉直的钢丝般顺畅。 地表沉降监测:在交通繁忙的黑龙江中路下方,盾构机带压开仓换刀作业持续进行了七天。作为一项业内公认的高风险施工,项目部对安全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为确保整个过程万无一失,卫康带领测量队员们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每两小时采集一次数据。严冬时节,寒风凛冽,测量队员们始终坚守岗位,以高度责任感和专业职业素养克服极端天气,圆满完成了监测任务,为地面交通安全和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些看似枯燥而繁琐的测量工作,实际上就是隧道施工的“神经网络”。它们为施工提供方向感、平衡感和安全感,保证了每一次推进、每一环拼装、每一处沉降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工匠精神,测量无小事 “测量无小事”这五个字,看似简单,却重若千钧。它背后蕴含的是对精确的追求、对责任的敬畏,以及对风险的清醒认知。 从细节到精度,严密把关:在卫康带领的团队里,每一次测量都像一场严谨的仪式。他们深知,误差可能源于仪器对中、参数输入的毫米之差,也可能来自看不见摸不着的外部环境,如温度、气压、湿度的微小变化,甚至是视线过近引起的旁折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一旦被忽视,便会在无形中累积、放大,最终导致测量成果超出规范允许的范围。 为了将所有潜在的误差扼杀在萌芽之中,卫康将精益求精的理念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开展地面导线测量前,他总是带着队员们对设备进行“体检”,从全站仪到每一个棱镜,所有部件都经过仔细的校准和清洁。他反复强调,减少棱镜对中误差是保证精度的第一步,要求队员们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小心翼翼地检查每一个棱镜,确保对中杆的垂直与稳定。 在炎热的夏季,为了避免太阳光的热浪对测量造成影响,他会特意将地面导线测量安排在清晨,趁着阳光还没完全升起,完成最关键的测量工作。他坚信,只有排除所有可能的干扰因素,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可靠的数据。 “换手”测:测量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卫康要求测量队队员们通过“换手”测量来减少单人的习惯性误差,在看似重复枯燥的换手测背后,是对精度永不妥协的追求,是对风险防微杜渐的智慧,更是整个测量队为工程顺利推进所筑起的一道坚实防线。 测量队员们始终秉持“测量无小事”的工作理念,以严谨细致、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到每一项任务中。无论面对环境考验,还是复杂工况,队员们均恪守操作规程,对每一组数据反复校核,不放过任何细微偏差。他们通过精准的测量、实打实的监测与换手测制度,为工程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撑,有效保障了施工精度与安全。 荣誉见证,精准护航 在玉霞路站至丹山站区间的最后一段隧道中,盾构机轰鸣前行,刀盘正在一点点逼近终点。为了确保这一刻的精准贯通,卫康带领测量队员早已进入“加速状态”——频繁的测量、实时的数据更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每一次测点的核对,每一份数据的复查,都凝聚着整个团队的智慧与努力。 当刀盘破土而出、与既有车站洞门环顺利对接的瞬间,现场掌声雷动。这不仅是丹玉区间施工的圆满告捷,更是测量团队专业实力与责任担当的光荣见证。值得一提的是,测量负责人卫康同志因在丹玉区间测量保障中的突出表现,被评为2025年丹玉区间盾构先进工作者。这份荣誉既肯定了卫康个人的敬业与技术水平,也充分体现了团队整体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是对整个测量团队努力与贡献的真实褒奖。 如今,这段宝贵经验也被复制到丹山站至丹山南站区间。面对新的挑战,测量队员们依旧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用同样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为下一次精准贯通护航,再次书写团队的荣誉篇章。 技术赋能,成就未来 通过这一系列严谨细致、环环相扣的全流程布控,卫康带领的测量队用看不见的付出,悉心守护着看得见的工程质量。用专业诠释责任,用精度赢得信赖,不仅为青岛地铁15号线一标段二工区的顺利建设保驾护航,更用扎实的工程测绘实践有力证明了设计院的深厚技术底蕴是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每一组精准数据的背后,都体现着对设计蓝图的真是还原;每一次精密测量的完成,都代表着对未来城市交通安全的郑重承诺。 随着项目进入新的关键节点,卫康将继续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带领团队成员持续优化技术方案,提升服务质量,为每一次精准贯通提供坚实保障。 卫康团队在隧道进行管片姿态测量 卫康被评为青岛地铁15号线2025年丹玉区间盾构先进工作者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