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一线员工】三十载工程路 一颗赤子心 |
|||||
|
|||||
在公司发展的壮阔画卷中,总有一些身影,以平凡之躯铸就非凡事业。蔡鲁涛,一位奋战三十年的“工程老兵”,便是如此。 自1995年踏入这一行,他便将青春年华献给了挚爱的工程建设。三十年风雨兼程,从青涩学徒成长为项目骨干,从国内实干家蜕变为国际开拓者。如今,他依然步履不停,用汗水与智慧,继续书写着一名老工程人的实干传奇。 基层沃土中的匠心筑梦 1995年,蔡鲁涛的职业生涯从设备机械维修与保养这一岗位悄然起步。那段与设备朝夕相处的岁月,不仅磨砺了他的专业技能,更塑造了他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职业品格。他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建设工程的规范与标准,致力于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深度融合,从而为迎接未来更复杂的挑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2002年,蔡鲁涛参建新疆沙漠明渠项目。作为国内首条沙漠明渠,项目面临着风积沙渠床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重大技术难题。面对这一挑战,蔡鲁涛主动请缨,与团队一起驻扎在环境恶劣的沙漠工地。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他顶着风沙,反复进行试验,记录分析上千组数据,最终创新提出采用大型振动碾的施工方案。这一突破性解决方案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更为后续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他先后参与土建、灌溉等多个类型的工程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田间灌溉项目中,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促膝长谈,了解实际需求。基于调研结果,他创新设计出兼顾坚固性与美观性的跑道梁模板方案,这一设计既考虑了施工便利性,又注重了长期使用效益,展现出他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他始终保持着持续学习的热忱。白天忙碌于施工现场,晚上挑灯夜读成为他的生活常态。通过不懈努力,他先后取得经济师、一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并获评高级工程师职称。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他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和对工程质量的执着追求。 在技术钻研道路上,他善于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多年来,他在专业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桥梁连续箱梁与应力的施工》因创新性和实用性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此外,他还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技术创新作出重要贡献。这三十年,是蔡鲁涛从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的蜕变历程,每一步都印证着“实干成就梦想”的真谛。 国际舞台上的实干担当 如果说国内项目的历练让蔡鲁涛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那么长达18年的海外工作经历,则将他锻造成为一名既懂技术又善管理、既能攻坚克难又懂跨文化融合的复合型国际工程人才。 2005年,蔡鲁涛第一次踏出国门,奔赴乌兹别克斯坦南卡拉卡尔帕克斯坦灌溉项目,开启了跨越亚非的海外征程。 海外项目环境复杂,挑战远超国内。首当其冲的便是标准与文化的差异。在乌兹别克斯坦项目上,蔡鲁涛不仅要确保中国标准和技术在当地落地生根,更要面对语言不通、习俗各异的沟通障碍。他深知,工程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文化与信任的桥梁。工地上,他手把手地教;生活上,他关心体贴。渐渐地,这位来自中国的工程师用真诚和专业赢得了当地同事的尊重与信任,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此后,他的足迹遍及肯尼亚的灌溉项目、乡村公路项目,直至遥远的布隆迪农田水利整治项目。职位也从实验员、实验室主任、技术部主任,逐步晋升至经理助理、副经理。每一次职务变动,都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严峻的挑战。 在布隆迪农田水利整治项目期间,蔡鲁涛被任命为项目副经理,全面负责这一重要海外工程的筹建与管理工作。面对当地物资匮乏、施工条件艰苦等现实困难,他将国内积累的工程管理经验与非洲地区的实际情况深度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交底,到当地工人的技能培训、施工资源的统筹调配,他都坚持深入一线、亲自督导。最终,项目不仅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更成为中布友好合作的典范工程,为企业赢得良好国际声誉。 这十八年的海外征程,蔡鲁涛不仅将中国电建人的实干精神和专业水准播撒在异国他乡,更以一座座精品工程搭建起友谊的桥梁,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希望之城上的血脉守护 2024年4月,蔡鲁涛回到国内,肩负起济南起步区崔寨片区簸箕刘沟水系连通工程的建设重任。 簸箕刘沟水系连通工程作为山东公司在济南起步区中标的首个水利项目,是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之大者”的战略支点。这项关乎区域全局的“血脉工程”,肩负着构建健康稳定水生态系统的核心使命。 面对这一重大工程,尽管拥有丰富的国内外项目经验,蔡鲁涛却始终保持归零心态。他深知水利工程事关民生福祉,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影响工程效益。在项目启动初期,他就带领团队开展全面细致的现场勘查,白天进行实地测量记录,晚上深入研究图纸规范,经常工作至深夜。他对每个技术参数都反复推敲,对每项施工方案都精心优化,确保前期准备工作万无一失。 随着工程进入施工阶段,蔡鲁涛将工作重心转向现场管理,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步工作法”。首先是坚持深入“倾听”,他经常蹲下身来与工人师傅亲切交流,真切了解一线作业中的实际困难;其次是开展高效“协调”,通过定期组织施工、监理等各方进行现场会商,及时研判并解决技术难题;最后是实施动态“优化”,根据各班组作业特点与实际进度,灵活调整施工计划,确保人员与设备资源始终保持最优配置。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管理闭环,有力保障了施工现场的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他特别注重培养年轻技术人才,不仅传授专业技能,更以“工地老大哥”的身份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他时常利用工间休息与青年员工促膝长谈,分享海外工作趣闻的同时,也细心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每当有年轻同事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用自己的人生阅历为他们指点迷津。这种亦师亦友的相处方式,让整个项目团队形成了比学赶超、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目前,簸箕刘沟项目正按照预定节点顺利推进,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均达到优良标准。 三十年光阴,改变了容颜,沉淀了匠心;跨越了山河,坚守了初心。蔡鲁涛的职业生涯,生动诠释了在基层中成长,在实干中绽放。他身上,凝聚着老一辈工程人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勇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他是企业发展的亲历者、建设者,更是企业精神的践行者、传承者。 岁月为证,实干留痕,蔡鲁涛的赤子之心与事业传奇,仍在继续谱写。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